贺兰县纪委
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甘棠风范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4-25 09:28:16
分享至:

 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,古街小巷的名字里藏着名人故事,等待有心人的发现。游人如织的西街西段上,有一条以“甘棠”命名的巷子,巷子古朴弯绕,一砖一瓦间,似乎仍在将明代贤相李廷机的故事娓娓道来。

  “甘棠”原本为木名,相传西周召公姬奭出巡时,为了不占用民房,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。后来,召公逝世,百姓思念他的德政,不忍砍伐甘棠树。久而久之,“甘棠”一词便被赋予了德政的寓意,并常用于地名、路名。

  为纪念李廷机,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以“甘棠”命名李廷机所居之巷。纵然岁月变迁,“甘棠”美名始终为人称道,李廷机的故事仍在古城老百姓中口耳相传。

  李廷机(1542年—1616年),字尔张,号九我,晋江新门外浮桥(今属泉州市鲤城区)人。李廷机自幼家境贫寒,但艰苦的生活并未阻挡他对知识的炽热渴望,反而让他更加刻苦勤学。十岁时,私塾先生以“状元宰相”为题考学生,李廷机从容破题,一句“名魁天下之选,身近天子之光”展现出不凡的气度和远大的理想,令先生大为赞赏,认定他将来必成大器,于是倾其所学,悉心教导。

  李廷机不负所望,取得了乡试第一、会试第一、殿试第二的优异成绩。在仕途上,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。更为重要的是,从入朝为官到辞归故里,他始终清廉自持、刚直公正,为国为民倾尽全力,留下许多动人故事。

  万历十九年(1591年),李廷机主持浙江乡试,严肃考风,拒绝一切送礼和请托,分阅试卷之时,他要求下属将考卷分出上中下三等,要求“上卷批点,下卷莫动,一并呈来”,而后亲自逐卷细阅,“虚心遍阅,去取自裁”,以严谨之态度、公正之心胸,为朝廷选拔了一批有用之才。

  《明史》评价李廷机“遇事有执,尤廉洁”,可谓知人之论。李廷机始终坚守廉洁底线,仿若苍松翠柏,傲立霜雪,从不以权谋私。他常言:“当官三事,曰:清、慎、勤,而清居首。”他不仅身体力行,还如严师慈父般反复叮嘱下属与门生,当官切忌心怀明哲保身、追逐高官厚禄、荫庇子孙等杂念,而是要安分守己,兢兢业业做好本职。

  万历十七年(1589年),李廷机三弟进京赶考,中进士后被派往一偏远贫穷的县任知县。李廷机带着三弟领取委任书时,吏部侍郎颇感震惊,责怪李廷机没有早点“打招呼”,好为其弟选个美差,而不必到偏远的地方任职。李廷机却坦然表示,自家兄弟三人,已有两人当官,难道天下高官显爵都非要我家兄弟当了不成。他的三弟也毫不抱怨,自雇车马赴任,为官清廉淡泊。

  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,李廷机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,但言官对此任命不满,对李廷机交相攻击。无奈之下,李廷机连书辞呈百余封,却如石沉大海,音信全无。为表去意,李廷机索性捐宅济贫,携老妻避居京城郊外的真武古庙。那年除夕,妻子问他粮尽钱空,要怎么招待亲友?李廷机以打油诗自我解嘲:“柴米油盐酱醋茶,七般都在别人家。老妻问我明朝事,叉手后园看梅花。”

  尽管仕途起伏,李廷机始终心系百姓,直至燃尽人生最后一丝光热。万历四十年(1612年),李廷机回到泉州,他不愿占夺民宅良田营造大宅,只在西街五塔巷附近找到一块荒地,修了一座小小的府邸,泉州百姓至今都称他的故居所在地为“贤相里”。

  李廷机一生“禄赐之外,更无他营”,本就无所积蓄,回泉州后还设法购置“义田”,以租谷收入赡养贫穷的族人。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,李廷机去世时,家中积蓄竟不够买一口好一点的棺木。他的学生蔡善继悲痛之余,带头捐款集资购买棺木。李廷机的夫人林氏却以其一生清廉为由,不肯收受,最终在蔡善继不停劝说下才收下。朝廷赐李廷机谥号“文节”,并在泉州府文庙学宫中设立祠堂来纪念他。

  李廷机的墓碑上,仅写着“息我处”三字,至死都展现出以俭范俗、砥砺廉隅的儒臣风范。李廷机的一生,似一轴水墨,无姹紫嫣红,只淡墨勾勒风骨,无金碧辉煌,唯留白处见明月高悬。(杨威伟 何思微)

>>><<<